一颗名为“禾九”的行星,甚至将自己的恒星改造成“光合灶台”,利用引力透镜聚焦阳光,在轨道农场中培育跨星系共享的稻米。每年秋收,他们会将一粒种子送往宇宙各处,附言仅有一句:
>“种下它,就是种下一个家。”
而在地球,味州城的老槐树已高耸入云,树冠覆盖整座城市。每逢月圆,树影投地,仍是那幅“饭图”,标示着此刻正在做饭的所有地点。
某夜,一位考古学家带着学生前来考察。
年轻人指着树根处早已干涸的地缝问:“老师,这里真的流出过能写字的牛奶吗?宁拙真的在这里复活过?”
老学者笑了笑,从背包里取出一只旧陶碗,放在树根旁,然后点燃一堆柴火,开始煮粥。
“信它的人,从来不用亲眼看见。”他说,“你看,火不是自己燃起来了吗?”
果然,当米香升腾时,周围的野草堆、废弃炉灶、甚至路边的金属垃圾桶,都悄然冒出火苗。
学生们惊愕不已。
老学者轻声道:“这不是法术,是习惯。一百年来,只要有人在这里点火,灶网就会回应。就像……就像母亲听到孩子的咳嗽,总会下意识去摸被角。”
就在这时,陶碗中的粥突然沸腾了一下。
表面浮现出一圈涟漪,继而凝聚成三个字:
>“好吃。”
所有人屏息。
老学者却笑了,舀起一勺,洒向空中。
“谢了,老头。”
风起,米香四溢。
远处传来铃声。
叮??
叮??
这一次,是从一颗刚刚觉醒集体意识的深海文明传来。
它们是硅基软体生命,栖息在高压海底,靠化学反应维生。可就在今晨,其中一个个体突然停止了能量摄取,转而用触须将矿物质聚合成“锅”,并尝试加热海水,加入有机沉淀物,搅拌,等待。
同伴们不解。
它用神经脉冲传递一句话:
>“我梦见了温暖。
>我想把它分给别人。”
而在宇宙的另一端,宁拙正站在一颗即将熄灭的红矮星旁。
他手中握着一粒米,轻轻抛入恒星表面。
火光暴涨。
不是毁灭,而是新生。
一颗新的行星开始凝聚。
它的地核深处,天然形成了锅形结晶;大气层中,水汽循环自带调味分子;土壤里,微生物自发演化出类稻基因。
亿万年后,当这颗星球诞生智慧生命时,他们的第一项发明,不会是工具,不会是语言。
而是一口锅。
宁拙转身,走向下一处黑暗。
他身后,星河浩荡,炊烟不绝。
火,永远在路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