辰东小说网

辰东小说网>刚想艺考你说我跑了半辈子龙套? > 第480章 小丑(第1页)

第480章 小丑(第1页)

陈瑾当然不知道隔壁正在“出谋划策”的想要搞他。

他其实也没兴趣知道。

他没事坐在化妆间,就在那揣摩自己要饰演的这个角色性格,直到时间差不多之后,他也没等工作人员来喊,而是主动的走向了片场。。。。

陈屿清晨五点二十三分抵达那条老街,天光未明,雾气如纱。他记得林默说过:“拍人之前,先拍路。”于是他把摄像机架在街角石阶上,镜头对准那片被岁月磨平的青石板。雨水夜里积下浅洼,倒映出微弱的晨星与一盏将熄未熄的路灯。三十七分钟后,脚步声由远及近,缓慢、坚定,像某种节拍器敲打着寂静。

她来了。

聋哑环卫工张秀芬穿着洗得发白的橙色工装,肩背竹扫帚,推着一辆锈迹斑斑的手推车。她的动作不快,却极有节奏??扫一下,停顿,抬头看一眼路口;再扫一下,弯腰捡起半截烟头,放进布袋。陈屿悄悄靠近,在五米外蹲下,打开录音设备。他知道她听不见声音,但或许能感受到振动,便特意将相机调至静音模式,连呼吸都放轻了。

可就在他准备开机时,一个小男孩突然从巷口冲出来,手里攥着一只破风筝,哭着喊“奶奶丢了!”他跌坐在地,满脸泪痕。张秀芬立刻停下工作,走过去蹲下,轻轻拍他的背。她不会说话,只能用眼神和手势安抚孩子。她掏出随身带的毛巾,替他擦脸,又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,剥开递过去。男孩抽泣着接过,含进嘴里,眼泪还在流,但已不再尖叫。

这一幕被陈屿完整录下。他没剪辑,也没加字幕,只是原原本本保留下来。后来有人问他为何不配上解说,他说:“因为她的眼神比任何语言都清楚。”

那天之后,陈屿连续七天清晨来到这条街。他发现张秀芬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出现,清扫同一段路,甚至垃圾桶的位置变了,她也会默默挪回去。她有一个习惯:每次扫完一段路,就站在街心仰头望一会儿天空,像是在等什么人,又像是在确认什么。

陈屿试着用手语跟她交流,请来职校特教老师做翻译。他才知道,二十年前,她的儿子在这条街上走失,那时才六岁。那天暴雨倾盆,母子俩撑伞回家,一个浪头打来,孩子被冲进排水沟,再也没找到。自那以后,她申请调到这条街做清洁工,“只要我还在这里扫,他就一定能找回来。”

她说这话时,手指颤抖,眼眶湿润,但脸上没有悲痛,只有一种近乎执拗的平静。

陈屿把这段采访剪进了片子,命名为《守街人》。发布当天,评论区炸开了锅。有人质疑:“这是不是摆拍?太煽情了吧?”也有人反驳:“你有没有试过在一个地方站二十年?风吹日晒,只为等一个永远不会回来的人?”

更令人意外的是,一位退休警察私信陈屿,说当年参与过那起失踪案调查。他在档案库里翻出旧资料,发现当时确有一名男童被冲入地下管网,搜救持续三天无果。而最震撼的是,他在现场照片中看到??那个排水口上方,曾挂着一块写着“小心积水”的木牌,是张秀芬亲手钉上去的。她说:“我不想别人也丢孩子。”

陈屿把这张泛黄的照片插入视频结尾。黑屏前打出一行字:

>“有些母亲,一生都在打扫一场雨。”

影片上线第十二小时,播放量突破百万。一位网友留言:“我就是那个片区长大的孩子。小时候不懂,总觉得这个阿姨怪怪的,总盯着下水道看。现在才明白,她不是在扫地,是在找儿子。”

还有人发起“重走寻子路”行动,自发组织志愿者沿着当年的排水系统排查废弃井盖,并联系市政部门更新警示标识。一周后,市水务局宣布启动老旧管网安全改造计划,首批试点正是张秀芬负责的街区。

林默看完成片,沉默了很久,最后只说了一句:“这不是纪录片,是赎罪书。”

陈屿不解:“谁的罪?”

“我们的。”林默望着窗外,“我们习惯了忽略那些低头干活的人,以为他们不需要理解,也不需要回应。可其实,每一个沉默的背后,都藏着一场无人知晓的战争。我们拍下的不是故事,是迟到的道歉。”

话音落下,驿站门被推开。进来的是王雨晴,怀里抱着一叠文件,脸色凝重。

“教育部那边出事了。”她坐下,揉了揉太阳穴,“‘平凡之光’单元虽然通过了,但有媒体断章取义,说我们在向学生灌输‘安于底层’的价值观。一篇热文标题直接写??《别让孩子以为扫地也能改变世界》。”

陈屿猛地站起来:“可他们明明就在改变世界!张阿姨让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变得更安全,周姐守护的是千万人的出行命脉,李小军修的不只是鞋,是人心!”

“道理我们都懂。”王雨晴苦笑,“但舆论已经发酵。现在网上分成两派,一派说这些内容‘过于悲情’,另一派反呛‘你们根本不懂什么叫尊严’。更麻烦的是,几家主流电视台准备做专题辩论,邀请我们参加。”

林默点了根烟,没说话。

“你打算去吗?”陈屿问。

“去。”林默吐出一口烟雾,“但我不会辩。”

“那你说什么?”

“我带样东西去。”他起身走向储物柜,取出一只旧皮箱。打开后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几十双鞋??全是“百双旧鞋展”中展出过的,每双都附着主人亲笔签名或手印。他还带上了张秀芬那把竹扫帚,以及周姐丈夫的老工作证。

录制现场灯光刺眼,主持人笑容标准:“今天我们讨论一个敏感话题:普通人是否值得成为教材主角?欢迎林默导演,也欢迎来自教育界的多位专家。”

第一位教授开口:“我尊重劳动者,但教材必须传递积极向上的成功范式。科学家攻克难题,企业家创造财富,这才是激励学生的榜样。”

林默没接话,只是缓缓打开皮箱。

全场安静。

他拿出王伯的皮鞋,放在桌上。“这位老人烧了四十年锅炉,冬天零下十五度也要巡检管道。去年大雪封路,他徒步八公里去抢修,摔断两根肋骨,醒来第一句话是‘暖气停了吗?’”

他又取出张秀芬的扫帚。“她每天清扫三公里街道,二十年走了超过十万公里。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半。她不是为了旅游,是为了等儿子回家。”

最后,他举起那枚褪色的工作证。“这是周姐丈夫的遗物。他在地铁隧道排障时突发心梗去世。临终前最后一通电话,说的是‘轨道清完了,可以通车’。”

林默环视众人:“你们说的成功,是不是非得有名有利才算?可如果一座城市停电、停暖、停运,再伟大的GDP也是空谈。是谁在维持这些基本运转?是这些‘没成功’的人。”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