辰东小说网

辰东小说网>重生案取缔组 > 第43章 回家(第1页)

第43章 回家(第1页)

本来以为要在新河区花一天半的时间,结果现在半天多就搞定了,与此同时,线索又要重新在南河区找。

秋樰生的车开过跨河大桥的时候,林雅菲突然念了一句:“石老头,八对八,虾兵蟹将不过江。”

现在看来,虾兵蟹将不过江不仅是指龙王庙里的虾兵蟹将守的是神道,而非江河,恐怕也有另外一层含义,即出了嫁的屠菊英已经成了李家的媳妇而非过去屠家的女儿,她想要回的家,已经远在了河的另一边,人生的前一站,或许可以遥望,却已不可及。

抵达南河区的时候差不多下午两点半,秦于理和秋樰生还是带着林雅菲去路边小店吃了点儿东西,顺便打电话摇人,看看能不能查到些线索。

秦于理见棉花糖乖乖躺在猫包里,问林雅菲:“棉花糖饿不饿,隔壁有超市,我去买个罐罐怎么样?”

林雅菲摇头:“刚刚在龙王庙外喂她吃过一根烤肠,她不饿的。年纪大了以后,棉花糖就不怎么吃得下东西了,如果真要是饿了,她会喊我的。”似乎听得懂主人的话,白色老猫从猫包里探出头来,轻轻蹭了蹭林雅菲的手,像是在附和。

秋樰生打完电话回来,端起饭碗说:“运气不错,有个朋友刚好知道这事,他说这种大杂院过去都伫立在河岸一带,本来是码头工人和小商贩在住,二十多年前改建的时候已经全都拆掉了,但是有些房子本来就是从前朝更老的房子修修补补改建扩充来的,所以当时发现的具有价值的物件、簿册之类现在都存在了附近一座城市印记展览馆里,距离这儿也就十多分钟路程,吃完我们就可以过去。”

秦于理点点头,虽然还不知道花马、白羊、小娃娃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,但似乎这一趟旅程的终点就在不远的前方了,而这一路走来,又何尝不像是在茫茫大雾中,跟在提着灯的屠菊英老人身后,回顾了一遍她的人生路呢?

吃过饭,三人开车找到了城市印记展览馆。那栋展览馆就伫立在河岸边,以前是老房子的地方如今已经被改成了滨江步道,秋高气爽,很多市民和游客带着家人在大道上漫步,还有人买了面包鸟食,在喂飞来飞去的水鸟。洛水碧绿,在蓝天白云下有种跨越了岁月的悠然自得。

展览馆免费开放,也不用预约,这次林雅菲背着棉花糖跟着两人进入其中。

展览馆有三进,第一间展厅是照片展板和微缩模型,从大到小,从前往后讲了这片区域规划改造的缘起和进行,比如什么会议确认什么方案,上级批示的红头文件,参与单位以及设计蓝图等等,第二间展厅是对未来的展望,陈列了一些规划中的新地标模型,重点企业落户后的预计贡献和生产的先进产品等,到了第三间展厅,一股旧日气息扑面而来。

和前两间展厅的干净、整洁、未来感相比,这里就像是老旧的相片胶卷,是属于过去的岁月定格。玻璃展柜里摆放着各类杂七杂八的小物件,有清朝的瓦当,明朝的民间生活器皿,大家族的族谱,过去码头工人干活用的工具,穿的草鞋等等,还有好些影像不甚清晰的黑白老照片。

秦于理见林雅菲在一幅展板前停了下来,便也顺着看过去,这一片的主题是老南河人的生活与休闲文化,展板上展出了各种热闹场景,诸如庙会、集市、祭祀等等,各种老建筑鳞次栉比,显现出过去这一带的热闹景象。林雅菲在看的那张照片上可以看到一座河边搭建起来的舞台,穿着老式衣服的人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,舞台上有个戏班正在表演,其中一个老生头戴毡帽,手持旄节,和一头山羊在寒风萧瑟中依偎在一起,演的正是《苏武牧羊》这一出。

苏武牧羊……白羊?

秦于理仿佛一瞬间打通了关窍。因为有龙王庙的前例,他们一直试图寻找花马和白羊的实体,总觉得那要么是和余娇娘一样代指了某种标志性植物,要么就是和石老头一样,代指的是石刻雕塑,所以来南河区找线索,一开始也是想着屠家老房子里是否曾经摆放过石马、石羊之类的东西,但此时再回过头想,屠菊英的童谣是她自己创作的,前两句是她曾经印象深刻的龙王庙一段,那是她在婚后为了家庭儿子疲于奔命之时,不多的精神慰藉;那么花马、石羊和小娃娃也应当是对她具有正面意义的事物,光是石刻植物恐怕无法满足这一点。

这些事物都和屠菊英的娘家有关,而还在娘家的屠菊英是少女屠菊英,乃至是小女孩屠菊英,所以虽然这四句童谣排在了龙王庙后面,但从时间线上来看,反而发生在龙王庙之前。

“梁上坐着个小娃娃,咯咯笑着叫妈妈……”

秦于理看到照片上的人群中,有不少人带着孩子来看戏,小孩子个子矮,那时候也没有什么阶梯式剧院,于是大人们就将自家孩子架在自己脖子上,好让他们看个清楚。

“原来梁上不是真梁上,而是父母的肩膀上。”秦于理想。

没有哪个家长会没事干把自己孩子搁到真正的房梁上,也没有哪个小孩被放到房梁那个高度还不害怕,反而咯咯笑,屠菊英后四句所描绘的分明是她童年时分,被父母带出来看戏,坐在家长肩膀上的美好回忆。

那时候的屠菊英眼里,前方是琳琅满目的戏台,一根马鞭便代表一匹马,一支船桨便代表一艘船,看《苏武牧羊》,也看《秦琼卖马》,花马白羊皆入戏,展现古往今来诸多人物历史;而她的身边是疼爱自己的父母家人,他们将她高高托举,让她将这舞台上的精彩一览无余,也许还会往她手里塞块芝麻糖果。那时候的她身上没有繁琐的家务、育儿的重责、理想搁置的不甘、与丈夫的琐碎矛盾,那时候的屠菊英还是屠家的女儿,哪怕家庭条件未必富足,也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年华。或许正是因为小时候这段随家人看戏的经历,激发了她对文学、历史的兴趣,塑造了后来那个“李霭”,所以这也是对她分外重要的美好记忆!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