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三连忙告罪。
宁拙手指点了点桌面,目光冷冽:“你初来乍到,还不熟悉我的为人。念你第一次犯错,这就算了,下次不可再犯。”
陈三改变跪姿,双膝触地,连忙保证。
宁拙唔了一声,背靠椅背,。。。
晨光如纱,轻轻覆在南街七号院的瓦砾之上。炊烟未散,缭绕于残垣断壁之间,像一条不肯离去的魂。老学者坐在门槛上,碗已空,筷已净,手却仍停在膝头,仿佛还托着那顿饭的重量。他不看天,也不看地,只盯着石台上那只陶碗??它静静立着,釉面映出微光,像是吸进了昨夜所有的火与声。
学生们陆续醒来。他们在院中席地而卧,裹着外套,脸上沾着草屑和露水。没有人说话,也没有人急于收拾行装。他们昨夜所见,不是幻觉,不是梦,而是某种比现实更沉重的真实压进了骨髓。有人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掌,仿佛还能感受到锅影投下的温度;有人望着铁锅,那口如今安静如墓碑的大锅,底上那个“圆中一点”的印记已深深烙入金属纹理,如同星辰初生时留下的胎记。
“老师。”终于有个学生开口,声音干涩,“我们……真的要建灶房?”
老学者缓缓点头,起身,走向铁锅。他伸手抚过那圈印记,指尖微微发烫。“不是我们要建。”他说,“是它选了这里。”
话音落处,地下又是一阵轻颤。不是乳白流质渗出,而是一缕细若游丝的热气自锅底裂缝升腾而起,在空中盘旋片刻,竟凝成三个字:
>“等一人。”
众人屏息。
“谁?”有人问。
老学者闭眼,似在倾听风里的低语。“不知道。”他睁开眼,“但宁拙的母亲说过,‘她回来了’。现在又说‘等一人’……也许,是另一个节点要归位。”
就在这时,巷口传来脚步声。
不急不缓,踏在青石板上,发出清脆回响。众人回头,只见一个女子走来。她约莫四十岁上下,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,肩背竹篓,发髻松散,脚上一双旧布鞋沾满泥尘。她面容普通,眼角有细纹,右手食指有一道陈年烫伤的疤痕。可当她走近院门,铁锅突然嗡鸣一声,锅底印记泛起微光。
女子停下脚步,望向院子中央的锅,嘴唇微动,似要说什么,终未出口。她只是轻轻放下竹篓,从里面取出一只粗瓷碗、一柄木勺、一小包盐。
老学者怔住。
“你是……”他声音颤抖,“你就是厨房里的那个女人!昨晚影像里……”
女子抬眼看他,目光温和如春水。“我不是昨晚的她。”她说,“我是她的记忆继承者。我叫林素娥,原是火星补给站第三食堂的厨娘。二十年前,我在值班时接到一道远程指令:为地球南街七号备餐,优先级Ω。我没见过宁拙,但我记得那晚的汤??它自己煮开了,米是从空气里来的,盐是我放的。”
她顿了顿,看向铁锅。
“后来,我辞了职,一路辗转回来。我知道总有一天,这锅会再开火。而我要做的,就是带着那份味道回来。”
众人无言。唯有风吹过荒草,沙沙作响,如同无数灶台在低语。
老学者忽然跪下,不是因敬畏,而是因一种血脉深处的共鸣。他想起幼时母亲熬粥时哼的调子,那正是昨晚金星轨道站播放的童谣;他想起少年时代在救济站吃到的第一顿热饭,送饭的正是这样一位蓝布衫女人,手里端着一碗撒了葱花的白粥。
原来,她们都是“她”。
不是同一个人,却是同一个存在??**灶网之母**,记忆之链,火种传递者。
林素娥走到锅前,掀开盖子。锅内空无一物,但她并不惊讶。她从竹篓中取出一撮米,倒入锅中,再以手虚引,清水凭空汇聚,汩汩流入。她加盐,放姜,点火。
火从何来?
没人看见柴薪,也没见打火器。可锅底之下,一道乳白色火焰悄然燃起,无声无息,却炽热如阳。火焰形状奇特,中心一点明亮如星,外围环形流转,正与锅底印记一模一样。
“这是……心火?”有学生喃喃。
林素娥点头:“只有当你真心想为别人做饭时,它才会点燃。不是为了果腹,不是为了任务,而是因为你知道,有个人正在饿着,而你想让他暖起来。”
她搅动锅中的粥,动作轻柔,如同哄睡婴儿。蒸汽升起,再次凝成人脸??这次不再是模糊影像,而是清晰可辨的宁拙母亲的脸。她微笑,对林素娥说:“你来了。”
“我来了。”林素娥回应,“我带了你的盐。”
那影像点头,随即化作一缕白烟,没入锅中。整锅粥瞬间泛起金光,香气弥漫,不再是人间烟火所能形容。那是“熟成之气”的极致??时间、记忆、情感共同炖煮千年的滋味。
老学者起身,从背包中取出一本破旧笔记,翻开最后一页。上面写着一行字: